
佔領淡水河
流域美學藝術創生計畫 第四波

涂維政老師的「創作實踐」、「展演實踐」、「造形基礎」到「公共性藝術」課程,以「行動教室」作為教學內容,以「行動」作為教學的方法,讓藝術課程走出校園,企圖使藝術創作與社會產生積極的互動,或建立多層次的關係,讓大學美術教育具備參與社會與責任的培養。讓學生瞭解藝術創作如何與當地歷史、文化、生態或空間,產生對話的可能,透過探查、訪談、閱讀、工作坊、講座座談等相關活動,重新與「淡水」建立一種具有身體感的關係,才開始進行創作或行動。課程融入書寫、創作與規劃展覽的基本認知,並與當地企業、商家、藝術村合作,以藝術活動介入社區,提供自己藝術創作所學所長,實質與社會產生關係,也藉此思考藝文流域、文化特質與創作脈絡。此計畫將長期與課程和系列展演、工作坊、講座與田野研究相互配搭,一來延續淡水河岸相關企業、學校、鄰里建立友善的合作關係,使學生積極與外界產生對話的連結,二來讓學生於非學院內的替代空間,在非白盒子框架下實驗發展作品的思考,希冀進而能共構出藝術、人類與生態的人文流域。
【以行動實踐藝術教育】
推動學生走出校園,從日常生活實踐人文美學。從教學場域跨入社會系統,除了身體的轉換外,跨場域的思考與創作,提供學生展演機會啟動更多面向的經驗與創作思維。


【串流機構的合作契機】
透過與竹圍工作室、台藝大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中研院線上策展等不同機構合作,將來自不同領域所關注的議題,透過討論、合作等關係,啟動更多可能性,針對淡水河流域之藝術系譜實能更有效的增加深度與廣度。
【拓展北藝與流域連結】
北藝大的藝術能量備受肯定,透過「流域美學藝術創生行動」產生更多與流域的連結,承接三十多年來北藝大豐碩的經驗,沿著淡水河逆流而上逐步拓展進入城市、社區、生活、個人,讓我們與民眾從藝術行動開啟淡水河的每一天。


藝術家 尤昱翔
藝術家 徐嫃婷
藝術家 阮柏遠
藝術家 梁家誠
藝術家 高登輝
藝術家 張舫涵
藝術家 盧柔君
藝術家 林祐聖
藝術家 廖欣穎
藝術家 陳麗玉
藝術家 蔡士翔
藝術家 呂玫穎
協力車


大字漂向西北
2019 6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大學部造型基礎課程 46名藝術家
透過「船的秘密」主題發想設計,在造形上呼應「船」的形象和功能,也可能是概念性的「船」而非實質能夠下水的「船」,但船的內部可能承載了個人、他人、歷史、事件或文化上關於船的想像和故事。從木工實作加上雕塑作品或融入現成物,逐步實現主題設計的發展與完成,最後以「船」占領 竹圍工作室/淡水海關碼頭或大舟造船廠。

整船的咱
2018
大舟造船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