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知識修復計畫

FIX READING

​低頭的時代,手上的玻璃成了資訊的新來源,千年來的油墨、紙張該何去何從?

両天書室

両天書室
2DAYS BOOKSTORE

座落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小書店

In the Treasure Hill Artist Village

 

 

選書 Books

選物 Selections

品酒 Beers

畫畫 Painting

發呆 Space Out

 

2017/02/02~2019/06/30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59弄2號

「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開書店。」

 

這個計畫即是實踐這句話是否為真

同時也實地找尋知識與文化在現今的位置

進而與所有接觸的民眾一起「演進」

共同走向未來書店的樣貌

腳踏車書店

BOOKTRUCK

腳踏車書店

老式腳踏車改裝成一間行動書車

載著自己的書自由地移動

是賣書人也是說書人

以『侵入』他人推動與現代人對談的機會

反思自己與書本的關係


書店/新書舊書二手書/當期雜誌二手雜誌/推廣閱讀/
Books/Magazines/Just fot reading

腳踏車書店 x Little Talks計畫

在2018年的當下時空中,當代、文化、藝術是如何被解讀?「解讀」,我姑且將之劃分出一個二元的結構—「自我解讀」與「被解讀」。自我解讀的指向是藝術(知識)生產體系「內部」的解析,關於機構、創作者、藝評、學院……等藝術體系內的自體循環,在這個結構中,生產、利用以及再生產的關係已趨穩定,一條系統界線的標定也亦趨明朗。一個時代狀態的當下書寫,仰賴的必須是趨向完整的全體系建構,這邏輯不難理解,然「被解讀」這個界線以外的既有生態卻尚待釐清,然而,這個藝術知識生產系統外的體系是無疑是既有且完整的,但映射在界線之內,卻顯影為一個零散且破碎的成像。「腳踏車書店-- Little Talks計畫」(以下簡稱「Little Talks計畫」)想重新討論的,即是這個狀態,關於當代、文化與藝術,究竟誰能言之?又何以為之?

 

Little Talks計畫的發起,就是企圖藉由直接介入的區域行動,擾動內部體系與外部體系的兩者界線,實驗隨機碰觸的群體中有無可能因為外力而重構?藝術敘事是否也有機會藉由草莽的行動而有所鬆動?當腳踏車緩緩的駛入,我們在人群中創造出一個斷裂性的幻象場域,由抽象的場域重新界定既有的網絡關係,包括「知識」本身的溝通路徑。當代、文化與藝術檔案的重新詮釋,若非藝術生產體系內群眾的意識標定成為充要條件時,那當代文化與藝術這個有機團塊有無可能因此也產生出新的裂縫,進而找到更為積極的拓展可能?同時,也藉由游擊的事件去重新測量藝術生產系統之於日常的距離與定位。

 

此外,此次行動可視為既有的知識生產體系路徑倒裝,計畫的游擊範圍將從淡水河往新店溪公館一帶,由下游至上游的行動,作為一種知識修補的具體實踐。


一如,兒時穿梭於街頭巷尾的、沙啞的擴音機。

 

「有破窗、玻璃要修理ㄟ某……」

 

「有壞鐵仔、酒矸仔可以賣ㄟ某……」

好像電話亭

TELEPHONE BOOKS

好像電話亭

2017年11月,改造英式電話亭,建立一個無人看管的「誠實書店」,以一本一百元,自助投幣的經營方式,將書店的知識與有良心的愛書人交換,兩個月內,近百本書籍的投遞,換到近百位讀書人的誠實與良心。

bottom of page